龙衔火树千灯焰,鸡踏莲花万岁春。
看花灯,是春节到元宵期间不可少的喜庆活动。那十里灯花,自是火树银花,流光溢彩;那赏灯之人,自是人山人海,络绎不绝;那花灯下的故事,更是邂逅相遇的浪漫和执子之手的长相守。
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
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
蛾儿雪柳黄金缕,笑语盈盈暗香去。
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。
辛弃疾的一首《青玉案·元夕》写尽了赏花灯时的热闹场景和令人怦然心动的美好邂逅。
花灯
花灯,又名灯笼,灯彩,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品,起源于汉代,盛于唐代,到了宋代遍及民间。其主要作用是照明,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,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,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,成为照明工具。
但它并非照明那么简单,更多的是一种浪漫象征。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产物,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。
春节、元宵的花灯绚丽夺目,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,祈求平安;宫灯豪华富丽,代表婚娶喜庆;字姓灯刻划府第,代表门楣兴旺……
我国花灯是多种技法、多种工艺、多种装饰技巧、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,花灯种类繁多。按形状分,有龙灯、宫灯、纱灯、花蓝灯、龙凤灯等;按挂的位置不同,又分为吊灯、座灯、壁灯、提灯等;太多种类,分法各异。
龙灯
龙灯,亦称“龙舞”,过年期间,很多地方还有耍龙灯的习俗。龙灯前有龙首,身体中间节数不等。舞时,由一人持彩珠戏龙,龙头随珠转动,其他许多人各举一节相随,上下掀动,左右翻舞,并以锣鼓相配合,甚为壮观。
宫灯
宫灯,来源于古代皇宫与官府的制作,以雍容华贵、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。宫灯的制作十分复杂,主要用雕木、雕竹、镂铜作骨架,然后镶上纱绢、玻璃或牛角片,上面彩绘山水、花鸟、鱼虫、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。上品宫灯还嵌有翠玉或白玉,非常细腻华贵。
走马灯
走马灯,是一种可以转动的花灯,是花灯艺术中比较独特的。它通常是在灯中置一转轮,在其上贴好用彩纸剪成的各式人物、花鸟等形象,轮下点燃蜡烛,热空气上升,引起空气对流,使轮子转动,纸像也就随之转动,画面连续不断,动感很强,引人入胜。
纱灯
纱灯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作灯面制作而成,多为圆形或椭圆形。红纱灯亦称红庆灯,通体大红色,在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贴有金色的云纹装饰,底部配金色的穗边和流苏,美观大方,喜庆吉祥,多在节日期间悬挂。若是配上金色云纹装饰及各色流苏,更是五彩缤纷,争奇斗艳。
其实,目前依然还有很多地方都保留了春节元宵期间赏花灯的习俗,一起来看看这些地方穿越千年美得惊艳的花灯。
苏州花灯
苏州花灯,被誉为“苏灯”。《武林旧事》有记载“元夕张灯,以苏灯为最”。在曹雪芹的笔下,苏州“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”,传统苏灯也自然是用材讲究,意趣文雅的典范之作!
在形形色色的花灯中,最能代表苏灯特色的非“走马灯”莫属。
灯体外罩多采用透明材料,内置灯胆,彩绘故事人物、山水花鸟,灯胆内装有风盘,蜡烛点燃后引起空气流动,带动灯胆旋转,灯上所绘的故事人物循环展现在眼前,非常有趣。
泉州 刻纸无骨料丝灯
明代《闽部疏》记载,闽俗……尤重元宵,十三日已放灯,数步一立表,一表辄数灯,家连户缀,灿若贯珠,如是者至下弦犹不肯撤。
泉州人家,家家户户都在自家房屋的门口和庭院里点亮花灯,那些在夜晚赶路的行人也提着花灯照明,整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宛如一条条流淌的灯河。
刻纸无骨料丝灯是泉州花灯中的精品。
料丝,即玻璃丝,制作料丝灯要在刻好的花灯组件上刷胶,把玻璃纤维排成一排,织成绢状,料丝灯的组件就做成了。点亮料丝灯,刻纸花纹与波光珠丽交融并现,晶莹剔透,异彩闪烁。
潮汕花灯
在重视子孙绵延的潮汕地区,极为盛行油纸灯笼。
“正月点灯笼”是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,每家每户必有灯笼高挂。
方言中,“灯”与“丁”同音。于是,家中有几位男丁,便点起几盏灯;灯越多,便是兴旺之家。远远望着明晃晃、红彤彤,一派喜气洋洋。
仙居 针刺无骨花灯
每年春节元宵期间,古朴宁静的仙居古镇,家家户户都点起一盏针刺无骨花灯,美的就像穿越时光的隧道。
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源于唐朝,所以也称“唐灯”,整体玲珑剔透又典雅古朴。
最奇的便是灯身没有骨架,全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,光就从刺孔里透出,玲珑剔透,精致美丽。花灯造型复杂,寓意丰富,呈现古人的几何、力学智慧。
桃符已换,醮祭郁茶辞旧岁。
椒觞频酌,肆筵鼓乐贺新年。
万盏明灯,象马人鱼异样。
一天星月,阶除台榭辉煌。
贺郎担担,表年年节节之高。
乐艺呈工,愿岁岁时时之乐。
转自:成都市青白江区文化馆
二维码